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钱宝注意到单车的拓客属性——一辆车不动不移地就在那儿,一个人不声不响地把它骑走,再转移到另一处,被另一人骑走,基于出行刚需的单车就这样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引流和交互。经过初步测算,钱宝认为单车不仅可以很好地为集团做流量补充,而且与疯狂烧钱的团购网站之类的行业不一样,共享单车能够实现自我造血,其商业模式完全具备盈利机制,Qbike目前的盈利能力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。
老张的严苛与宽容,杨骉的退守与坚持
2016年12月底,Qbike正式立项,前钱宝有票掌门人杨骉挂帅,为有票转型寻求新的踏板,而在外界看来,甚至公司内部部分人,都认为杨骉这家伙是见好就收,觉得他一边退守有票金山,一边趁热玩一把单车。
殊不知,在整个项目启动之前,杨骉在全国各地接触行业供应商,了解供应链构成,调研合适的市场,研究战术打法,并多次在集团内部进行了小面积机密汇报,更要命的是,对于当时还是光杆司令的杨骉,老张提出了2个月成品量产下线、3个月进行试投放的军令,更为大胆的是,刚刚抬脚还未跨门的杨骉,竟然一跺脚接了这军令状。
虽然后来Qbike团队如期完成目标,但中间确实经历了许多坎坷,一度让团队充满焦虑和挫败感。据杨骉回忆,最幸运的是得到了爷爷张雨田的帮助,他不仅带着杨骉熟悉整个行业和供应链,还帮助他找到了合适的镁合金轮毂供应商。
镁合金轮毂造价高、质量大,只用在电动车和出口童车上,国内已知只有东莞两家厂商能够制造。当时的情况实际是不允许Qbike这样去做的,而且传统自行车以及共享单车行业普遍使用辐条,虽然强度和耐损耗度远低于镁合金轮毂,但是制造简单、价格低廉。
团队最终坚持镁合金轮毂的设计方案,并在老爷子帮助下顺利产出。众所周知,共享单车的损耗和维护成本高昂,比如OFO,其在每个地方都设立特定仓库或者维修基地,定期对车辆进行整修,但从Qbike半年的运营状况来看,目前几乎没有一辆车是因为车辆本身出了毛病而不能骑的,车辆维护成本非常低,低到与整个市场相悖。这些有利因素,应该说完全得益于团队在设计方案上精益求精的坚持。
说到团队,其实Qbike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,年轻团队的热情和执行力是其优势,但年轻团队也尤其需要容错性。Qbike负责人杨骉多次表示,对于他自己和这个团队而言,老张在战术打法上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,例如单车行业首次提出免押金概念的人其实就是老张,这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被一系列市场政策所认可,并不断被其他企业效仿。但是除了这些,老张多次给予他和团队试错的机会,其实是特别难得的,并不是老张宽容,而是他懂得包容,包容才能创造可能。
灵敏嗅觉提前转型,稳扎稳打扼住咽喉
到目前为止,Qbike坚持“小而美”理念,只在扬州和无锡两地的核心区进行了车辆投放,半年时间收获用户30万,其实含宝粉5000人左右,也就是说,Qbike确实如早起测算一样,具备优质的流量入口属性。而通过后端发放店铺券、宝券的形式,以体验钱宝产品为承载,就能很好地将用户向钱宝导流。
但是整个共享单车的市场浪潮来得过于凶猛,劈头盖脸之后就是更凶猛的退潮,这时候人们就能看到到底谁在裸泳。2017年下半年,C端共享单车市场逐步跨入行业收编阶段,酷骑单车、町町单车、3Vbike等企业相继倒闭,更多企业陷入押金风波。得益于老张首创的“免押金”理念,Qbike在大浪中有备无患,依然坚挺。
而在行业收编之前,Qbike已经嗅出市场风向的变化,因此提前做出转型,在坚持小而美的同时,率先在B端市场深耕细作。整个单车行业依靠资本的推动,前期用补贴、免费等套路去圈住用户,后期便开始竞争寡头,因为只有形成行业寡头,才能够拥有议价权甚至是定价权,才能够获取利润。目前,单车行业C端的两大企业是OFO与摩拜,背后分别是腾讯和阿里,就如同当年的滴滴和快的,最终只有合并或厮杀两条路走,凭此坐上寡头宝座。简单来说,如果这个时候依然选择盲目跟随、扩大市场火拼,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得不偿失。
审时度势、顺势而为,用三十年后的眼光看行业。Qbike在今年8月,就开始转入TO B领域,即提供整个的解决方案,包括单车设计、单车制造、app的开发与运营、核心智能锁的尖端技术等。自行车就像是城市交通里的毛细血管,未来无论地铁公交如何发展,最后一公里的诉求依旧存在,即这个行业依旧存在,那么,Qbike沉下心来,专注于整车的制造技术和核心科技,行成技术壁垒和B端刚需,那就等于扼住了未来单车市场的咽喉。
人无我有、人有我精,永远快人一步,便是利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则。至于运营和市场层面的厮杀,就留给他们去玩命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